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榜單揭曉
長庚體系治理有成 獲頒最佳典範醫院
關渡、新光醫院同列綜合績效典範 各以多元創新減碳與社會行動展現特色與影響力
運用正向鼓勵力量,鼓勵各醫療院所落實健康永續議題並發揮影響力,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2025台灣健康永續獎」,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委託臺北榮民總醫院經營)、以及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獲得綜合績效典範醫院。
另外,花蓮慈濟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列績優醫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民、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則獲得傑出永續人物獎。
TAISE統計,今年整體共有44家醫院報名,總參與件數達到98件,無論醫院或繳件數都較去年成長將近五成,顯見各醫院不只重視健康永續發展,更已經逐漸累積成果。其中在「健康永續報告書」項目上,參賽報告書更顯著翻倍成長,看出各醫院願意藉由編製報告書盤點永續作為,並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用心和努力。
一路推動各產業與整體社會永續發展,見證醫療體系永續績效爆發躍進,TAISE董事長簡又新欣慰,基金會邀請各醫院簽署永續倡議,不到兩年累積145家醫院響應,總病床數近九萬床,突破我國各級醫院病床總數65%。公開宣示之外,許多醫院已經實際著手盤查溫室氣體排放情形,開設專班培訓健康永續管理人才,配合衛福部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建立ESG治理模式,按部就班朝淨零與提升醫療環境體系前進。
系統治理領軍 全體系動起來
成立近半世紀,橫跨北中南九家醫院,長庚醫療體系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醫療體系,旗下擁有超過2.5萬員工,每年服務百萬人次,卻也面對最嚴酷的高能耗和轉型挑戰。對此,長庚從2018年起就設立體系「永續發展委員會」,由決策委員會主委擔任永續長,設置醫院治理、幸福職場等五大推動小組,2023年更成立各院區永續發展委員會,各院長擔任院區永續長,將治理、能源、職場與社會面向納入整體管理。
長庚醫療體系由上而下全面總動員,全院區落實 ESG 管理,全力朝永續目標前進
應對氣候與環境衝擊,長庚不僅依據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與方法,進行各院區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評估,近兩年更投入約4.27億元推動190項節能相關專案,年節電逾415萬度、減碳超過8400公噸,也積極落實資源循環,全院水資源回收率達到15.8%。
降低交通移動碳排,長庚不僅在各院區提供接駁車服務,更在林口總院投資18億元建置轉運站,46條通勤路線不單便利員工通勤、病患就醫,也增進來往居民生活便利性。
而在守護社區民眾健康方面,統計兩年來各院區共舉辦超過7800場健康講座與篩檢活動,參與人次逾38.6萬,積極提升社區民眾健康素養與疾病預防能力,促進社會噢健康平等。
智慧管理助攻 兼顧人與環境
為了營造國內領先的ESG淨零醫院,關渡醫院提出自主節能、人因智慧、智慧醫院、健康宜居四大行動策略,整合科技提升管理效能、降低環境衝擊、提升照護品質並保障病人安全,建構健康長壽宜居地區。
實際做法上,醫院實施多項能源管理與智慧建築措施,也優化自動化醫療服務流程,成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短短一年減碳成效就超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基準值,尤其外購電力降幅更高達36.3%,連帶醫療收入成長2.73%,證明環境保護與經營績效可以雙贏。
善用智慧科技也有助提升健康照護成效,像是運用「人因智慧照明」改善長照住民的睡眠品質,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肯定。統合醫療團隊與社區志工力量,配合社群媒體平台工具推動各項健康促進服務,更具體落實關渡醫院以低碳技術與人本照護並重,打造兼具韌性與溫度醫療環境的承諾。
同樣善用智能管理,新光醫院導入全台首座iBMS智慧建築系統,2024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較前一年下降3.47%,水資源節省5.2%,預估未來啟用熱電共生與吸收式冰水主機後,每年還能再節電190萬度。
發揮所長善盡社區責任,新光過去一年在士林地區舉辦超過280場健康講座與篩檢服務,獨居長者送餐與居家照護服務更是全年無休;放眼國際,長期深耕帛琉醫療合作步伐也未曾停歇,除了例行派遣駐診、協助醫事人員訓練外,今年還支援國際太平洋迷你運動會救護站服務,奉獻醫療外交。
2025台灣健康永續獎綜合績效決選由前衛福部長蔣丙煌擔任評審團召集人,其他成員包括中研院生醫所退休研究員何美鄉、中華民國健康推動委員會顧問 周慶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周麗芳、前衛福部長邱泰源、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以及前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
延伸閱讀
2025台灣健康永續獎-傑出人物》臺大雲林分院 馬惠明院長、馬偕紀念醫院 張文瀚總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