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評選與觀察-治理面向篇
![]() |
![]() |
![]() |
邁向國際永續企業的標竿

撰文:台灣企業永續獎治理面向召集人 黃振豊教授;圖檔來源:freepik
2019 年是臺灣企業在治理表現輝煌的一年,臺灣入選 DJSI 企業有 23家,其中新興市場指數的企業 22 家,全球第一;世界指數的企業 15 家,全球第七名。台灣在半導體、電信、金融等產業,表現頗為傑出。2019 年亜太防制洗錢組織 (APG) 評鑑結果,也將台灣提㫒為「一般追踪」之最佳等級。在資本市場方面,2019 年散戶成交值降到 58%,本土法人上升到 14%,外國法人增加到 28%,外資持股比約占四成。法人股東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 更加重視,愈來愈多機構投資人將 ESG 指標納入投資決策。資本市場結構改變,股東行動時代興起,溝通模式跟隨改變,催促著公司治理的變革。
本(2020)年度在公司治理的觀察,透過政府與民間在公司治理 1.0 版及 2.0版的努力,以及公司之間的相互學習,臺灣企業不論在利害關係人溝通、重大議題的發展,ESG 目標設定及管理、董事會健全及效能提升、風險機制的建置等治理議題,已有相當程度的落實,許多治理優秀的公司,在評比上幾乎難分軒輊。排名在先之企業,可能得益於下列三個面向的努力。其一是永續策略與企業價值創造整合的程度,透過各項資本的投入產出分析,回應聯合國策略發展目標(SDGs),提出清晰的永續經營架構藍圖。其二是溝通模式的精緻,不論是 CSR 報告書之內容及編輯技術,企業網站的資訊內容、傳遞、連結、利害關係人的互動、畫面生動性設計,均可能影響評比的結果。其三是國際化的接軌程度,「氣候風險的衡量」對現代企業的永續經營已產生關鍵性影響,包括公司支持「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簡稱 TCFD)」,揭露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機會;以及對「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簡稱 CDP)」的參與及努力。還有,電子公司在供應鏈管理,對責任商業聯盟 (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簡稱 RBA) 行為準則規範的遵守。
臺灣企業採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簡稱GRI) 準則,作為 CSR 報告架構。GRI 標準兼顧多方的利害關係人,向各方揭露與他們相關的永續資訊。惟近年來責任投資漸成顯學,促使專為投資人設計的永續揭露框架應運而生,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 SASB)所制定的 SASB 準則,特別能提供投資人所需要,依產業別揭露對財務有重大性影響的永續面向指標,此框架隨著投資人的推動,已逐漸成為 ESG 揭露的主流。即將於2021 年上路的公司治理 3.0 版,將規範上市櫃公司須於年報中参考 SASB 及 TCFD 的相關永續面向,揭露其對財務影響,值得臺灣企業期待,及早準備,共同邁向國際永續企業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