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聯絡我們
EN
English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6 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6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6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台灣傑出永續治理首長獎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評審員培訓專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問與答
    • 關於評選辦法
    • 關於註冊
    • 關於報名文件用印
    • 關於繳費
    • 關於繳交參獎資料
    • 報告書撰寫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依獎項查看
      • 依企業查看
      • 搜尋歷屆榜單
      • 榜單內容
  • TAISE
  • 建築獎
前往主要內容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AISE 建築獎 FAQ EN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6 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6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6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台灣傑出永續治理首長獎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評審員培訓專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About TCSA
    關於永續獎
    About TCSA
    首頁 > 關於獎項 > 活動訊息
    2025.11.08

    2025台灣永續大學獎-傑出人物》

    2025台灣永續大學獎-傑出人物》

    從社區擴展全台 看見高齡未來


    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曾敏傑

     

    2017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時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的曾敏傑教授,憑藉專業社工學術背景和長期投入行動實踐的熱情,帶領跨院教師踏出校門,深入學校所在北大特區,成功藉由各項具創意的節慶活動實現「臺北大學城」,後續更進一步連結各項地方資源,陸續育成「鳶山社會實踐協會」、催生「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等校內外組織,展現長期、系統性永續實踐的決心與使命。

     

    延續創辦罕病基金會、全面扭轉台灣罕病醫療法制與照顧體系的經驗,曾敏傑從構思計畫之初就納入永續思維,不單仰賴教育部有限補助款,更尋求各種外部支持,八年成功籌募超過1200萬元基金,包括美國加州矽谷石氏基金會也跨海看到成效而捐款。

     

    回應所在區域人口結構特性,曾教授與團隊倡議「青銀共學」、「全齡大學」等世代共融理念,帶領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舉辦北大玩具節、老大人音樂節等大學城節慶活動,總計超過35場次,參與民眾已經突破15,000人次,促進校園與社區共好。

     

    有感台灣社會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團隊近年更透過傳播工具,進一步擴大服務範疇與影響力。2023年起,統整實際服務內容推出《學老誌》季刊,寄發各公立圖書館,並提供網路免費下載,獲全球超過萬所大學資料庫收錄,同名社群媒體訂閱人數約7000人,近期還新增「有聲版」,以多元方式陪伴長者迎接人生新階段。

     

    而今年十月正式達到退休年齡的曾敏傑也親身示範追求活躍老化之道,心懷計畫成果延續的他已經向學校申請延長服務並獲准,繼續夢想「大學還可以更大!」

     

    震災不退縮 韌性治理再建希望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 徐輝明

     

    以建立「永續大學」為治校理念獲支持,2024年1月底,徐輝明正式接任校長,先後成立永續發展中心、技術服務中心與各單位永續長工作群,將永續治理融入校務運作和教學研究制度,引導學校朝教學永續、環境永續和地方永續三大目標前進。

     

    沒想到,兩個月後考驗臨到。4月3日,芮氏規模7.1地震驚動全台,位處震央區域的東華大學更是嚴重受災戶,多棟校舍結構受損,理工一館因火災造成化學實驗室全毀,整體損失超過20億元。學校立刻啟動災後應變機制,成立募款專戶且爭取跨部會合作推動調適計畫,不只修復自身校園,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部落和社區重建,彰顯東華深耕地方韌性的實踐精神。

     

    徐輝明表示,東華大學不單只是教育機構,更是花東地區的社會支持系統,因而特別以SDGs為導向的課程改革,並著重師生參與,藉此豐富學生學習經驗,再從花蓮走向世界。

     

    展望未來,秉持「在地扎根,全球視野」理念,徐輝明期許東華持續強化國際交流、在地實踐與智慧治理,2030年前達成碳中和校園、SDGs課程全面滲透等目標,擴大東華大學全人永續教育的影響力。

     

    教室成為行動基地 讓學習走進生活


    佛光大學永續辦公室執行長 周鴻騰

     

    活用「永續生活實驗室」理念與方法,周鴻騰將校園轉化為實驗場域,先後推動「綠色大學」、「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等計畫,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為社會解方,屢獲教育部與民間NGO頒發永續教學實踐獎項肯定,今年也名列永續大學獎傑出人物榮譽榜。

     

    周鴻騰觀察,宜蘭地區面臨超高齡社會與氣候變遷雙重挑戰,因此發展獨創「一體成形」教師實踐哲學,以創新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協同式行動研究、體驗與實作、專題導向學習的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冰山模式系統思考,培育能解決真實世界複雜問題的永續人才。

     

    其中「百膳孝為先」就融合了傳統孝道文化、健康蔬食與在地有機農業,透過共植、共採、共煮、共食與共學的「五共」體驗設計,促進現代疏離社會中的倫理實踐與家庭關係。他也系統性在課程中導入韌性農業概念,同時帶領在地夥伴參與國際社群交流,將地方行動轉化為全球對話資本。

     

    而在綠色大學實踐上,周鴻騰導入外部資源,協助佛大完成校園溫室氣體盤查、編製永續報告書,還與內政部與專業防災機構合作,成功在校園內培訓官方認證的防災士,再再展現卓越學術應用與跨域整合力。

     

    整合技職量能 推動高雄智慧轉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 楊慶煜

    2018年2月,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和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三校正式整併,楊慶煜就任首任校長。接掌全國規模最大的科技大學,他憑藉遠見與決策力,統整五大校區資源,推動行政與學生業務全面線上化,提升效率同時減少碳足跡,奠定智慧校園基礎,推進高科大持續在各項評比中嶄露頭角。

     

    秉持「以人為本、價值共創」核心辦學理念,楊慶煜特別著重永續人才養成,結合碳中和、綠色能源、SDGs教育,強化學生多元實作與創新能力,落實環境保護、社會共融與經濟發展三大面向。彰顯技職教育的社會價值,也積極主導產學合作和USR計畫,教育學生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永續實踐者。

     

    具體的社會影響案例包括「鐵道技術中心」成功協助台鐵、捷運等軌道系統建立自主維運技術,2024年0403花蓮地震時成功發出預警,擋下行駛中的列車免除出軌意外;「底泥研究中心」長期監測並發展整治與再利用研究,協助高雄港獲得亞洲第一張生態港認證;而「南區毒災中心」不只支援氣爆與災害應變,還是專業人才訓練基地...各大研究中心分別發揮特色,打造高科大成為推動城市與產業轉型的「高雄智庫」。

     

    展望未來,楊慶煜承諾不只將持續深耕永續校園治理,盼望還能整合更多方力量,共同面對挑戰,解決問題,肩負大學在永續發展中的重要使命,為下一代締造永續共好未來。

    回列表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105411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88號4樓之1C室
    TWCA
    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A咖電子商務:: 雲端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