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保育署、TAISE主辦2025第三屆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
林業保育署、TAISE主辦2025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
產官學跨域整合 從揭露到行動實踐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五)、前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左五)共同頒獎予營利事業組獲獎企業代表。
應對全球氣候加劇自然危機,「生物多樣性」議題成為永續治理的新核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連續三年共同主辦「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日前吸引實體與線上逾千人與會。今年以「資訊揭露與實踐挑戰」為主題,產官學界從政策策略到企業實務,關注我國當前陸域與海洋保育實況,對焦自然碳匯與國際揭露準則,推動台灣邁向自然正成長。
TAISE董事長簡又新表示,生物多樣性牽涉所有生存在世界上物種共同的福祉,因此聯合國呼籲各方利害關係人,尤其是企業界共同參與並善盡責任。台灣無論企業、學校或醫院、政府近年在永續、氣候議題上,都已經累積一定的軟實力,期待透過基金會連年主辦獎項,選拔最佳實踐案例,帶動更多企業投入,逐步形成文化,進而急起直追。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五)、前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左五)共同頒獎予非營利事業組獲獎代表。
政策引領守護生態圈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評審委員、前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也呼應,生物多樣性並不遙遠,最貼近民生的「糧食安全」就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颱風過境後,民眾很快感受菜價上漲,但更長遠來看,少了蜜蜂無法授粉造成糧食歉收,萬一再加上疫情等因素無法進口,所有人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威脅。
林聰賢特別讚許,本屆獲獎的企業與政府及學術單位,不僅各自透過本業加上科技創新,創造出令人稱讚的典範案例,還有更多公私部門跨域合作,形成擴散效應。藉由論壇分享促進相互學習,在生物多樣性路徑上更精進,甚至躍上國際舞台。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鼓勵企業善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參與生物多性保育。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進一步說明,地球上每個人都在消費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各部門決策也都會對生物多樣性資源帶來衝擊。為此,林業保育署不光運用國土生態綠網空間藍圖協助企業評估並降低自然風險,還建立「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目前已經促成13件企業合作案,以實際行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包括嘉義分署、新竹分署、以及許多參與行動的企業都獲頒本屆生物多樣性獎。
海域生物多樣性方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積極與各學會、保育團體和業者合作,以實地盤點調查和科學研究為本,進而設立海洋保護區,並以社區為基礎,補助推動各在地保育計畫。署長陸曉筠說,企業已經認知ESG代表環境、社會和治理,對於海洋保育而言,更需要參與(Engagement)、解決問題(Solution)、和守護(Guardianship)海洋的行動,邀請民眾與企業追蹤海保署,加入攜手永續行列。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邀請民眾與企業追蹤海保署,攜手海洋生物多樣性永續。
企業落實築起永續網
響應國際倡議,第一銀行在經營中導入生物多樣性思維,確保自身與客戶活動不致觸及環境敏感區,更實際營造友善營運據點。總務處經理高茂松舉例,像是各城市分行窗殺改善計畫,從熱點場勘、窗貼設計到永續議合、教育推廣,讓鳥類得以安居;攜手臺北市動物園、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認養臺北赤蛙保育,則令參與同仁都從中感受生命力量。
致力拓展生物多樣性淨正向影響,中華電信活用AI電子圍籬觀測黑面琵鷺棲地惡意入侵、監控水情以改善水質,吸引更多黑面琵鷺來臺過冬,還實施百種保育計畫,促進各地瀕危植物正向復育。技術長暨執行副總經理黃志雄欣慰,這些行動不僅創造出共好與利他的保育創新商業模式,當企業志工成為公民科學家,還能連結自然經驗與管理行動,為生態永續貢獻心力。
成功的生物多樣性行動仰賴各方共同出力,林業保育署各分署扮演生態把關、綠網串聯角色。嘉義分署科長許玉青以諸羅樹蛙保育為例,為了維護棲地、推廣友善農業種植,分署建立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配合行銷與教育,引導農友加入;針對瀕危山麻雀,更推出生態給付措施,配合社區林業計畫,果然看到離巢幼鳥穩定成長。她提到,跨領域合作是國土生態綠網推動核心,期盼更多單位共同支持,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家園。
國際珍古德協會全球主席Tim Loto也錄製影片參與這場論壇,肯定台灣社會的努力,「根與芽計畫」歷經多年耕耘顯出深厚的影響力,呼籲各界持續行動,扭轉百萬物種的生存危機。
(左起)臺大生農學院院長林裕彬、中研院士楊秋忠、FSC經理黃奎榮、臺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汎永企業顧問總監陳耀德、興大特聘教授柳婉郁、臺灣海大特聘聘教授周文臣。
專家建言 加速自然轉型計畫 創造碳匯經濟
企業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不單只是善盡守護地球責任,本屆論壇中安排「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碳匯」與「國際生物多樣性準則之探討及應用」專題論壇,邀請多位學者專家探討當今自然碳匯發展進度,接軌國際資訊揭露方向和認證市場。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引用國際個案,強調森林永續經營是實現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的關鍵力量。對企業而言,過去累積自然資本是公益考量,然而在綠碳有價、生態有價趨勢下,當自然價值被計算與看見,甚至將成為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
森林之外,海洋和土壤的碳匯潛力也備受矚目。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特聘教授周文臣從學理與研究剖析台灣海洋藍碳生態系的潛力,呼籲積極提升海洋碳匯與碳移除研究,以達成2050淨零目標。中研院士楊秋忠更推薦,增進土讓有機質(黃碳)可助攻2040自然碳匯增量目標,同時增進生物多樣性,特別其中TTT酵素技術將是關鍵救星。
至於各企業最直接面對生物多樣性評比、自然轉型計畫等考驗,汎永企管顧問總監陳耀德建議依循TNFD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國際框架,逐步朝整合方向規劃執行。臺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則提出正在成形的「生物信用額度路徑」,邀請企業採取行動促進自然正成長,實現永續目標。
具體從個別行動到發展產業鏈,FSC森林管理委員會市場發展經理黃奎榮說,目前台灣72%森林面積已獲得FSC認證,後續期待再提升私有林永續經營、發展影響力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