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邁向行動新扉頁
2025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邁向行動新扉頁
2025 TWBA第三屆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現場計413名,包含線上共1,032人響應參與,共同關心生物多樣性議題。
在全球氣候與自然危機加劇的此刻,生物多樣性議題正成為永續治理的新核心。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主辦的「2025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今(7/16)日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論壇以「資訊揭露與實踐挑戰」為主題,從政策策略到企業實務,集結政府機關、企業、學界與國際組織,共同聚焦陸域與海洋保育、自然碳匯與國際揭露準則,推動台灣邁向自然正成長。
現場與會嘉賓精彩紛呈,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環境部施文真政務次長、海洋委員會海保署陸曉筠署長、前行政院農委會林聰賢主委、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林惠真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林裕彬特聘教授兼院長等重量級人物共襄盛舉。據當日統計,現場413位及線上619位,總計1,032位與會者,可見不論是政府、企業或民間對於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興趣與投入正逐漸攀升。
企業成推手,台灣生物多樣性軟實力崛起
簡又新大使於開場致詞中指出,永續已成為台灣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象徵,並強調企業的參與將是推動氣候與自然雙軌轉型的關鍵。他以台灣在S&P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的傑出表現為例,呼籲更多機關團體積極投入保育行動,共創生物多樣性的進步循環。來自國際珍古德協會的全球主席Tim Loto也跨海呼籲大眾應當行動起來面對百萬物種的生存危機,並強調根與芽計畫等青年倡議在台灣已展現深厚的影響力。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指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已明定企業應評估其依賴自然資源之風險與衝擊,並揭露影響。他呼籲各界重新檢視生產與消費模式,主流化生物多樣性保育於各行各業。林聰賢評委則強調,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密不可分,台灣的「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更是災防命脈,保育不應限於自然系統,更關乎全民生存。
典範實踐,保育行動遍地開花
本次論壇同步頒發「2025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表彰16個具指標性的公私部門與非營利機構實踐案例。獲獎單位涵蓋中華電信、第一銀行、玉山金控、嘉義分署與雲林縣政府等,展現企業與地方共同參與的多元能量。
在企業典範分享環節,第一銀行講述其如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授信與投資政策,開發多項綠色金融工具,並以「窗殺改善」等行動串連城市保育網絡;中華電信則展現AI科技在棲地監測與保護物種方面的創新應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則以諸羅樹蛙、山麻雀保育為例,落實淺山與濕地的綠網建構,強化人與自然共生的棲地治理。
跨域連結,打造碳匯與揭露新典範
本次論壇亦聚焦於自然碳匯的整合策略。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說明森林碳匯如何結合FSC認證、碳定價與增匯行動,打造可量化的自然資本;臺灣海大周文臣教授強調藍碳生態與海洋CDR潛力,主張納入2050淨零政策路徑;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更指出土壤碳匯(黃碳)在TTT酵素技術支持下,可大幅提升台灣農業永續與碳中和可能。
面對企業責任揭露的新挑戰,論壇亦剖析CDP與S&P CSA等國際資訊架構,陳耀德總監與蔡明哲博士皆指出「Biocredits」等自然正成長工具正在成形,台灣企業應積極擬定自然轉型計畫。FSC黃奎榮經理則從林業永續與產銷認證角度出發,呼籲台灣發展私有林永續經營與國內市場消費意識。
呼籲主流化行動,凝聚全民保育意識
本次論壇充分展現跨部會、跨產業與跨學門合作的重要性,從政府政策、企業實踐到在地行動與國際準則接軌,建構出台灣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藍圖。TAISE期盼透過獎項機制與平台交流,凝聚更多保育動能,並呼籲全民共同擁抱自然價值,為下一代守護多樣生命的未來。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農委會前主委林聰賢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台北打擊樂團開幕表演,配合林業署授權《保島》紀錄片與2025第三屆台灣生物多樣性獎獲獎影片,演奏「熱情大陸」、「雨夜花」等曲目。
農委會前主委林聰賢林聰賢(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五)共同頒獎表揚營利事業組獲獎企業。
農委會前主委林聰賢林聰賢(中)與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五)共同頒獎表揚非營利事業組獲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