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台最永續建築 台積 中鼎 玉山銀奪白金
台積 中鼎 玉山銀奪白金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逐漸被重視,永續建築已成為國際間趨勢。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首屆「台灣建築永續獎」公布獲獎名單,建案類由台積電、中鼎工程及玉山銀行共四棟商辦建築獲白金級榮譽,組織類則由根基營造、冠德建設、互助營造、瑞助營造、海悅國際榮獲典範。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營建部門占全球近四成碳排放,越來越多國家已開始實施綠色建築標準,並透過政策鼓勵低碳發展,商辦大樓和住宅交易的「綠色溢價」與「棕色折價」現象越發明顯。台灣建築永續獎旨在表彰並激勵營建產業向低碳、高效和環境友善的方向持續前行,進而帶動建築營建乃至整體社會對永續議題的關注。
獎項召集人台灣營建安全學會理事長呂良正表示,建築與人共存,不論建設階段或使用階段都與人、環境及經濟緊密連結,這也是ESG主要的內涵。建築業要在 ESG方面發揮影響力,關鍵在於「低碳、節能、健康、智慧」,透過創新技術與綠色金融驅動發展,邁向淨零建築與環境友善社會。
綜觀本屆獲獎名單,獲獎建築即涵蓋商辦、廠辦、廠房、公有建築及住宅等多個類別,突顯台灣在整合永續發展與ESG績效方面的廣泛成就。各類建築均響應國際永續趨勢,透過低碳節能、智慧健康等設計策略,在提升建築的環境性能之餘,更提高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獲獎案例呈現多樣化的績效亮點,包括能源效率到水資源管理的創新技術應用,具有顯著的示範性。部分案例已達近零建築標準,並且在BERSe建築能效評估中獲最高等級認證,成為辦公大樓節能的典範。在宜居性和健康建築概念上也取得優異表現,如智慧照明系統、綠建材的廣泛應用、CO2自動監測換氣系統等。
「台灣建築永續獎」評審團由呂良正及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崔懋森共同召集,評選委員包括來自建築、土木工程、都市計畫等研究機構,以及智慧建築、科技發展相關協會的專家。頒獎典禮將於4月9日上午結合台灣建築永續論壇,於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2樓宴會廳舉行。
台積公司F18P1辦公棟 科技與自然共生的工作環境
作為台積公司的核心辦公空間,於2021年1月落成。將自然引入辦公室、廠區、餐廳、停車棚等空間之中,更藉由水資源管理、生態園區、林蔭步道等規劃,與科技適切結合,彰顯對環境的關懷。
全區以「飛向未來的創意聚落」為構想,透過造型如展翅般的環型連廊串接辦公棟,頂部設有透光型太陽能板,提供再生綠電並有效遮陽。呼應高科技意象,整體以晶圓池為核心,景觀滯洪、調節微氣候,創造宜人的風環境。
將「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設計理念融入建築中,本案建築師潘冀強調,「台灣建築永續獎」不僅著重於建築設計成果,更深入評估建築物的使用能耗,F18P1辦公棟成功實現遠超過設定的減碳目標,提升能源效益。
中鼎集團第二總部大樓 綠能與智慧設計的完美結合
位於北投士林智慧生態示範科技園區,費時三年,於2021年7月完工。成功融合綠能與智慧建築設計,榮獲台灣綠建築與智慧建築雙重鑽石級認證,以及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展現企業對環境與未來的承諾。
本案由建築師楊立華操刀,他指出,大樓外觀設計延續集團沉穩大器的意象,在無容積獎勵條件下,與集團通力合作,成功結合高效智能、節能減碳與環境共生等目標,提供既舒適又便捷的辦公環境。
大樓設有智慧空調、照明及捲簾等系統,能根據實際需求調節室內環境,提供最佳的採光與熱舒適度。企業入口處保留開放空間與綠意樹陣,並藉由水池結合環境風,降低環境溫度、緩和都市熱島效應。此外,設有健康中心、輕食吧等共融性空間,照顧員工身心健康。
玉山銀行第二總部大樓 台北市綠色金融新地標
座落於台北市敦化北路,於2022年3月啟用。巧妙運用大量玻璃帷幕,充分引入自然光,營造明亮、和諧的空間氛圍。高效的空調與照明系統,搭配低碳SC鋼材並導入再生能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本案建築師鍾九如表示,大樓外觀設計靈感源自向上生長的樹枝,象徵蓬勃的生命力。不僅展示玉山銀行企業形象,還成為台北市綠色金融地標,將生態環境、城市機能與智慧永續策略相融合,突顯建築對於環境與社會的正向影響。
大樓內部設有圖書館供附近居民使用,辦公區為開放式設計,大面積落地玻璃引入自然光,並設有多功能創意發想中心,營造出沉浸於林蔭氛圍的空間。大樓中的藝術作品簡約優美地呈現象徵性動物及自然景觀,增添文化與視覺美感。
台積公司R&D Center 融合高科技與永續的創新研發基地
作為台積電半導體研發的核心據點,於2023年7月正式啟用,符合台灣EEWH與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以模矩單元化的工作空間與高效能科技廠房為核心,搭配簡潔銀色系鋁板及玻璃帷幕外觀,彰顯現代感與科技感。
負責本案的建築師姚仁喜認為,建築設計講求合宜尺度,讓永續環保理念融入日常工作體驗,進一步提升員工的工作環境。透過大中庭引入自然光、綠意與水景,提升空間品質,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利用山谷地形高低差,地下室逐層漸退,提升穩定性並減少土方外運。強調環保節能,採用綠建築設計如滯洪池、雨水回收、Low-E帷幕玻璃、植生牆及智能空調系統,屋頂設置287千瓦太陽能系統,提供健康舒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