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聯絡我們
EN
English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5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問與答
    • 關於評選辦法
    • 關於註冊
    • 關於報名文件用印
    • 關於繳費
    • 關於繳交參獎資料
    • 報告書撰寫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依獎項查看
      • 依企業查看
      • 搜尋歷屆榜單
      • 榜單內容
  • TAISE
  • 建築獎
前往主要內容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AISE 建築獎 FAQ EN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5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About TCSA
    關於永續獎
    About TCSA
    首頁 > 關於獎項 > 活動訊息
    2024.07.18

    連結國際趨勢 公私跨域合作守護自然

    2024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 

    連結國際趨勢 公私跨域合作守護自然 

    2024 TWBA第二屆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現場計451名,包含線上共1,119人響應參與,共同關心生物多樣性議題。

    持續呼籲各界重視「生物多樣性」議題,以實際行動守護生物多樣性,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日前再度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辦「2024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吸引實體與線上超過千人參與。


    迎接十月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論壇除了聚焦台灣陸域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發展策略,專家更提醒各企業組織要及早連結國際趨勢,採取因應行動以提高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TAISE董事長簡又新提到,無論世界經濟論壇(WEF)或各智庫的研究都提醒,生物多樣性的消逝不僅衝擊農林業與自然系統,各公共事業與企業的營運,還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財務衝擊和風險。

     

    論壇中也頒發今年度「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評審召集人、前農業部長陳吉仲讚賞,各得獎單位不僅長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耕耘,累積豐沛具體的成績,更能攜手相關利害關係人合作。他疾呼,「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將會反撲這塊土地所有人民」,亟需各界正視。

     

    推崇台灣各公私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行動的用心,國際珍古德全球總會主席Rob Muller特別錄製恭賀影片,強調生物多樣性議題複雜又迫切,需要個人和集體層面共同關注行動。珍古德協會執行長郭雪貞鼓勵企業、大學、政府單位和醫院、NGO團體相互合作,持續改變制度或開發新技術,解決地球面臨的問題。

     

    <現況分析>政策強化管理 盼企業行動響應

    檢視台灣陸域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現況,林保署長林華慶表示,我國整合跨部會資源推出「國土生態綠網藍圖」,連結社區和企業促進生產與生態保育共生;今年更已設立「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台」,協助企業與政府合作落實國土復育串聯行動。

     

    至於海洋方面,海委會副主委黃向文提到,立法院通過《海洋保育法》明定可透過劃設海洋庇護區,加上行政院核定成立海污基金,可望更有效降低廢棄物或遊憩利用過度造成的危害。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說,過去幾年推動珊瑚、海草等調查與復育計畫,或與民間合力推動海龜、鯨豚保育行動,逐年累積豐富成果,未來還會持續確保既有保護區的管理效果。

     

    然而長期探究珊湖生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警告,受暖化和棘冠海星大爆發影響,包括東沙環礁的珊瑚都受到嚴重威脅,必須即刻搶救,還要建立海洋教育和完善社區自主管理意識,而非完全仰賴政府。

     

    呼應鄭明修的看法,連江縣產發處長林志豐舉馬祖保護燕鷗和雌光螢的經驗,經專家協助,定期透過生態導覽,凝聚社區共識更帶動永續生態觀光產業發展。

     

    教育之外,長年在馬來西亞從事熱帶森林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孫義方更呼籲,台灣企業和民眾必須把眼光放遠。台灣排名馬來西亞出口原木排行第二,「企業或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比較不傷害雨林的產品?」

     

    臺大生農學院院長林裕彬則叮嚀,企業追求利潤也要小心遭到大自然力量反噬,「生物多樣性沒有離你很遠,就在你身邊。」

     

    <企業心法>從核心本業出發 金級標竿:做就對了!

    連續兩年獲得「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金級,玉山金控資深經理張清玉表示,「玉山瓦拉米計畫」執行十年創造小農經濟產值,近年更發揮金融影響力設計生物多樣性溯源專案貸款。落實永續最重要的關鍵是「公司治理」支持,領導階層帶動,就能走得更快、更遠。

     
    結合核心本業建設再生水廠,還發展為環境教育場域,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回顧歷程,鼓勵所有企業永續夥伴,「只要相信所做的是對的方向,不要放棄,堅持就會看到改變!」

     

    交通部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從2008年起與學者專家、NGO團體合作將台26線屏東船帆石到砂島段打造為世界第一條連續性蟹類廊道,副分局長王慶雄坦言,為了維繫各方利益,歷經各種工法調整和溝通,欣慰看到今日成果,也讓他體會必須「傾聽各方聲音」,然後「做,就對了!」

    <國際觀點>專家:以環境角度思考 從價值鏈行動

    2022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其中第15項目標著重「企業責任」,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建議企業透過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統整「ACT-D」行動架構,藉由評估(Access)、承諾(Commit)、轉型(Transform)和揭露(Disclose)階段評估思考,實現自然正向目標,更強調要跳脫集中少數明星物種,擴大「價值鏈」到系統性變革。

    「地球是有臨界值的」,汎永企管顧問公司總監陳耀德提醒,企業必須反思「公司的目標是否能讓環境接受?」包括生物多樣性、水、土地等面向都要考量科學基礎,謹記自然資本具備不可逆轉的特性。「地球能接受,才能維持下一代持續生存。」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回應,政府部門可以採取強制手段要求企業,但長遠關鍵還是企業負責人的決心,也期盼投資人和消費者一起關心督促帶動。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海洋委員會黃向文副主任委員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16日在「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頒獎典禮」中致詞。


    台北打擊樂團開幕表演,配合齊柏林《美麗台灣》紀錄片與2024第二屆台灣生物多樣性獎獲獎影片,演奏「森」、「望春風」等曲目。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評審召集人陳吉仲(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五)共同頒獎表揚營利事業組獲獎企業。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右四)與海洋委員會副主委黃向文(左四)共同頒獎表揚營利事業組獲獎單位。


    附件:〈202
    4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金獎獲獎單位案例介紹 

    *營利事業組* 

    玉山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透過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進行棲地營造與生態維護提升生物多樣性,並結合在地布農族生態智慧與傳統知識,改善南安水稻田的環境,致力達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所推動的「玉山瓦拉米計畫」不僅達到有機轉型的目的,更結合產、官、學界力量, 一同改善南安部落的自然生態,逐漸恢復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還結合本業開發永續農業金融產品,與各地的農民一同為台灣的自然環境盡力。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以「永續成長」、「責任營運」與「共榮社會」三大主軸積極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近年來更逐步提升集團對自然議題的重視,於2022年正式加入國際倡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為台灣首家加入的企業。2023年底,參考TNFD同年9月發布的正式框架(V1.0),以及額外針對金融業提供的指引(Sector guidance : Additional guidanc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Version 1.0),出版全台首本依循V1.0框架之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完整且系統性的揭露與自然相關議題的進展與作為。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結合核心本業,推動再生水廠作為有效調適,同時維護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從統包工程各階段即重視生態保護,並舉辦志工活動鏈結在地團體,促進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各再生水廠不僅具環境績效,也是環境教育文化場域,預計至2025年,每日可產製約13.8萬噸再生水,換算約可滿足48萬人用水需求。 另外,從鄰近總部的磺溪為中心出發,展開「臺北城市尋蹤者生態調查」,紀錄台北市九大文化展館的鳥類、植物、昆蟲,落實關懷在地生態環境行動,光2023年已經調查920種生物,後續還將持續擴大。 

    *非營利事業組*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  

     積極串連跨域合作,透過保護瀕危物種,控制外來物種等措施,減少對生態的威脅,守護中台灣生物多樣性。在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面向永續經營管理國有林地,營造健康森林,永續生產、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所轄管林地於2022年全數通過FSC認證;同時也緊密與管轄林地當地原住民族、社區及地方政府、NGO合作,促進居民參與生物和文化多樣性保育工作。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  

     與林業試驗所合作,在苗栗半天寮設置受威脅植物異地保存與復育區,收集周邊鄉鎮野生植物種原、栽培與繁殖,再進一步推廣至鄰近社區或引回原生環境,降低滅絕風險。2023年已完成36種(83.72%)種原收集,其中30種(69.77%)已成功繁殖後代並栽植至半天寮異地復育區,還與周邊學校、保育團體及當地工作者攜手合作,將這些植物保種栽植在至少10處不同的場域中。  

    交通部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  

     有感於在螃蟹繁殖季高峰期,經常可見懷卵雌蟹被往來車輛輾斃,早從2008年就積極投入陸蟹保育研究,更攜手跨部門學者專家、陸蟹學者和NGO團體合作,參與規劃陸蟹廊道系列精進作為,將台26線屏東船帆石到砂島段打造為世界第一條連續性蟹類廊道,以符合自然為本解決方案的自然材質改善試驗性廊道的微棲地,同時推動當地民眾對生態保育的認同,實現「還路於蟹」的目標。 

    回列表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105411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88號4樓之1C室
    TWCA
    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A咖電子商務:: 雲端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