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聯絡我們
EN
English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5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評審員培訓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問與答
    • 關於評選辦法
    • 關於註冊
    • 關於報名文件用印
    • 關於繳費
    • 關於繳交參獎資料
    • 報告書撰寫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依獎項查看
      • 依企業查看
      • 搜尋歷屆榜單
      • 榜單內容
  • TAISE
  • 建築獎
前往主要內容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TAISE 建築獎 FAQ EN
  • 關於獎項
    • 評選緣起
    • 評選目的
    • 評選委員名單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
    • 2025 台灣企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永續大學獎
    • 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
    • 2025 企業/大學/健康永續獎 活動時程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台灣零售永續獎
    • 2025 台灣農業永續獎
    • 2025 台灣觀光永續獎
    • 2025 下載專區
  •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 2025 APSAA & TSAA
    • 2025 獎項與費用
    • 2025 評選構面
    • 2025 繳件內容
    • 2025 繳件方式
    • 2025 線上論壇
  •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台灣永續投資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2025 活動時程
    • 2025 報名與注意事項
    • 2025 參獎費用
    • 2025 評選要項
    • 2025 繳件內容格式
    • 2025 下載專區
  • 評審培訓
    • 2025亞太永續會展獎評審員培訓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企業專班
    • 2025 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 - 初進階班、前瞻班
    • 培訓班/志工評審員中英文翻譯
    • 志工評審員權利義務
    • 招募說明及效益
    • 招募流程及時程
    • 評審員年資等級說明
    • 評審員採用率等級說明
    • 招募計畫及課程相關問與答
    • 證書序號註銷公告
  • 歷屆成果
    • 頒獎典禮
    • 獎項中英文翻譯
    • 評選委員
    • 獲獎名單
    • 媒體報導
    • 出版品
    • 照片庫
    • 歷屆榜單
  •   評審專區
  •   參賽專區
  • About TCSA
    關於永續獎
    About TCSA
    首頁 > 關於獎項 > 活動訊息
    2023.12.15

    以永續力推動友善職場—共創DEI

    以永續力推動友善職場—共創DEI
    強化人力資本優勢 建立永續職場文化


    從共融走到共榮之間的時間有多遠?這個問題可能尚未有答案,但對於企業來說,腳步早已經啟程。12月15日,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綠廊B1國際會議廳,「2023台灣多元共融領袖論壇」登場,現場實體加上線上聽眾超過七百人。

    迥異強化環境面淨零減碳的「冷竣感」,「以永續力推動友善職場—共創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多了一點「溫度」。現場與會者匯聚對於職場友善人才、多元文化、世代和諧到企業用人唯才策略的探討、交流新知的先進者,包括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勞動部常務次長陳明仁、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長鄒子廉、內政部移民署組長黃齡玉、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組長杜慈容。

    職場福祉、高齡友善到性別平等及人權實踐與發展,從政府到企業無縫接軌。今天優選11家於今年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單項績效公司,涵蓋資通業、金融業、服務業、醫院和大學,分享其在人才選訓育用留的永續職場策略與現況。

     

    重點1:Social Diversity,企業人才資本永續基石

    信手拈來,都是想法。包括台達電子、元大證券投信、晶元光電、桃園國際機場、聯發科、長庚醫療、104資訊科技、日勝生活科技、慈濟大學、太古可口可樂、中華電信、永豐商業銀行。元大證券投信特別由董事長劉宗聖出席分席,他不僅身先士卒考取永續管理師證照,且在他笑語如珠演講中,也點出今日論壇關鍵:「Social Diversity」,亦是企業人才資本永續的基石。
    從數字看見熱度。多元共融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聯合國 1960 年代的民權運動,重視社會上不同性別、性傾向、種族、宗教等身分的發聲權力。而這個強調多元共融的概念,也在近十年開始受到企業重視,成為全球企業趨勢。
    DEI為全球永續議題帶來更有人味的新活水,居領導地位的國際標竿企業多具備成熟的多元共融文化價值。世界經濟論壇更預估2026年全球在DEI投資將達154億美元。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更要求企業需揭露人權政策與盡職調查,其中人權主題也包含DEI的管理作為。
    剛從杜拜參加COP28回來、行程依舊馬不停蹄的簡又新,沒有時差的倦容、精神奕奕剖陳DEI對於企業創造的價值。「地球生病了,我們要救地球。地球和人是合在一起,也顯現這個題目重要性,如人權問題的重視。」地球不屬於我們,但我們屬於地球,共融走到共榮的旅程才可能有終點線。
    同時他也點出挑戰:「16年前,CSR、ESG用獎勵方式鼓勵企業;發展過程中,大家逐漸對環境面(E)很瞭解,但對社會面(S)並不清楚,主要因為範圍太廣,而今抓出三個主軸:DEI。『D(多元性)』方面,台灣表現不錯。我在國外讀書時,一所大學多少國籍學生就是一種多元顯現;其中有白領高階、有移工者,就產生『I(包容)』就出來了,人權做得好不好就被檢視。」

     

    重點2:更多女性進入董事會還有努力空間

    他話鋒一轉談到DEI對於企業日趨重要的推動力。「世界經濟論壇資料顯示,企業多元人才匯聚,高達八成CEO的創新力最強;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重視DEI,甚至設置『多元長(CDO;Chief Diversity Officer)』。」同時,簡又新點出此次舉辦領袖論壇的意涵,「台灣在性平方面是亞洲第一,各部會或者企業中高階主管女性約佔四成,但在董事會中,女性比例仍少,還有許多努力空間!我們是外銷導向經濟體,在國際規範下,會來查企業狀態,DEI成了基本要件,也是大家重視題目。所以在查核標準出來前,更要先自詡比國際做得好。」
    勞動部常務次長陳明仁從國際趨勢談「尊嚴勞動(Decent Work)」。「企業要永續經營與勞工安全衛生牢不可分,且有強制性。」意指合宜勞動、體面勞動,指權利受到保障、獲取足夠收入同時又得到充分社會保障的工作。這樣的精神與DEI強調不謀而合。
    同時他亦不諱言歐盟正制定《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強制有相當經營規模的企業,必須符合環境與人權規範,預計指令於2024年上路,「首當其衝是石化業即將面對這波風暴!人的觀念要扭轉,要在全球化脈絡下理解所有事情!」他提醒。「政府協助企業進行法遵,與人力供需配合。也呼籲企業多元共融、包容成長,勞動權益是企業永續的推動力。這不是口號,而是實踐過程。」


    重點3:新住民二代破百萬 多元文化優勢成職場中堅力

    勞動部職安署署長鄒子廉直言台灣職場策略有二:「職安法規落實與升級,以企業永續經營及國際訂單為驅動力。每項SDGs目標都需有健康勞動力來實踐!健康安全友善職場造就健康勞動力!」勞動部首創建立GRI 403職場健康與安全揭露實務建議指南,就是希望不要在國家永續發展中掉隊。
    內政部移民署移民事務組組長黃齡玉則指出,「在全球化影響下,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已成為臺灣社會的特色,勢隨時轉,現行政策重點已著重於培力與發展其能力。至112年10月,新住民計58萬9,868人,新住民子女人數計46萬8,717人。」破百萬人數字的意義在於,這群新住民二代即將進入職場,而他們是具有多元文化優勢的一群。113年中央政府社會福利預算編列近新臺幣7,917億餘元。衛生福利部社家署婦女福利及企劃組杜慈容組長則從社會福利,及從兒少到性平角度看DEI。
    「危機、轉機也是利基;也可以是一門好生意。ESG、SDG等等這幾個關鍵字都有一個目標:永續發展下去,且更好生活幸福下去,所以組織文化與內心心靈感受,活著開心愉快的是重要的,而不僅限於硬體。DEI講的正是企業文化,下午場鎖定兩個議題在於社會共榮與高齡友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直言,單打獨鬥是無法讓環境更好,只有彼此合作才可能共好。而包括聯發科、林口長庚醫院、太古可口可樂到中華電信分享著現場發生的故事。
    共融走到共榮,提升台灣人力資本的距離或著時間多長或多久?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2023台灣多元共融領袖論壇」登場,現場擠進約莫兩百位與會者外,線上聽眾也逼近五百人,還未將實體加線上報名人數已逾千人。


    簡又新談到DEI對於企業日趨重要的推動力:「世界經濟論壇資料顯示,企業多元人才匯聚,高達八成CEO的創新力最強;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重視DEI,甚至設置『多元長(CDO;Chief Diversity Officer)』。」


    現場與會者匯聚對於職場友善人才、多元文化、世代和諧到企業用人唯才策略探討、交流新知的先進者,包括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勞動部常務次長陳明仁、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長鄒子廉、內政部移民署組長黃齡玉、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組長杜慈容。

    回列表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105411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88號4樓之1C室
    TWCA
    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A咖電子商務:: 雲端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