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台灣永續行動獎 非企業組SDG6:金級
雲林縣政府

親水共生 人文廊道
為提供斗六市民更優質生活空間,以「治水防洪」、「都市再生」、「生態親水」、「產業繁榮」為目標,於105年初開始推動「雲林溪水與綠計畫」,並持續配合辦理相關水質改善及周邊環境營造工作,進一步提升週邊生活品質。
工程部份主要收集大學路上游事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截流至自然礫間淨化場處理,處理後之水體重新放流至雲林溪,並於沿岸截流晴天污水導引至下游斗六水資中心進行處理,將水質由原嚴重~中度污染改善至中度~未稍受污染,通過截流污水和在現地進行礫間處理,可以減少污水排放和環境污染,從而改善當地的水資源和衛生設施,重現河川生命力。
除水質改善外,將既設漿砌卵石及水泥護岸改為砌排卵塊石,增加渠道生物孔隙度,並以跌水緩坡設計維持水深亦增加水體溶氧,提升雲林溪為斗六市內重要藍綠帶生態棲地。
工程執行期間,公民參與活動與工程相互反饋,讓雲林溪能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永生不息的場域,融入地方民眾參與以及深耕學校教育,達到環境永續目標,故整合各局處資源以及透過社區、公民團體以及生態環境等各向議題改善討論加入雲林溪的元素,尋找社區特色及營造點,強調出雲林溪與社區、環境、生態共生、共存、共榮,打造雲林溪文化的家園。
工程部份主要收集大學路上游事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截流至自然礫間淨化場處理,處理後之水體重新放流至雲林溪,並於沿岸截流晴天污水導引至下游斗六水資中心進行處理,將水質由原嚴重~中度污染改善至中度~未稍受污染,通過截流污水和在現地進行礫間處理,可以減少污水排放和環境污染,從而改善當地的水資源和衛生設施,重現河川生命力。
除水質改善外,將既設漿砌卵石及水泥護岸改為砌排卵塊石,增加渠道生物孔隙度,並以跌水緩坡設計維持水深亦增加水體溶氧,提升雲林溪為斗六市內重要藍綠帶生態棲地。
工程執行期間,公民參與活動與工程相互反饋,讓雲林溪能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永生不息的場域,融入地方民眾參與以及深耕學校教育,達到環境永續目標,故整合各局處資源以及透過社區、公民團體以及生態環境等各向議題改善討論加入雲林溪的元素,尋找社區特色及營造點,強調出雲林溪與社區、環境、生態共生、共存、共榮,打造雲林溪文化的家園。